●冯 琳
荣昌于我,是故乡。荣昌是我奶奶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我把奶奶爱到了骨子里,我也把荣昌爱到了骨子里。
奶奶是荣昌峰高人。第一次随奶奶回故乡,是我七岁的时候。那一年夏天,奶奶和台湾的亲人——奶奶的弟媳天冥联系上了。奶奶的弟弟,我喊舅公,还有我奶奶的母亲,在1949年离开荣昌到了台湾高雄。阔别多年后,我奶奶等来的是母亲和弟弟去世的消息。弟媳和两个侄儿,成了我奶奶思念弟弟,在人间唯一的念想。亲人一别近四十年,我的舅婆,从台湾回到荣昌。悲喜交集的奶奶,兴奋得好几夜都睡不好,她带上七岁的我第一次乘坐火车回到荣昌峰高。
早晨5点,我和奶奶起床,坐公交和大巴,到达重庆,再从重庆坐火车到荣昌。抵达峰高,已是暮晚。天冥舅婆和峰高的朝春表叔已在村口等待。
四十年不见,我奶奶和天冥弟媳抱头痛哭,她们哭母亲,哭我的舅公,哭分开时是青年,再相见已是垂暮。
亲人间的相见在峰高——我奶奶在荣昌的侄儿,我的朝春表叔家。一条铁路从他家门口通过,这时空的隧道和亲情的隧道,让我在两种情境中转换得游刃有余。
我在峰高的日子,每天清晨被知了唤醒,也被我荣昌的表叔一家的亲情唤醒。荣昌的“猪儿粑”是出了名的美食,我吃着表叔从蒸笼里取出来,还冒着热气的“猪儿粑”,粑香萦绕,满嘴飘香。“猪儿粑”的味道,是故土的味道,是故土上的广柑、花生、核桃、芝麻的味道。
天冥舅婆吃着猪儿粑,泪眼婆娑,这个味道和四十年前的味道相差无异。天冥舅婆在峰高呆了一周,带着“猪儿粑”和装着故土的山山水水,踏上了台湾的归途。
一周的时间,我和峰高混熟了。离开时,我万般不舍。我看到奶奶拉着大姑婆和表叔的手依依不舍,泪眼朦胧。回程的路上,我把峰高装进了我的心里,也装进了老师布置的“难忘的一件事”的作文里。
奶奶从峰高回到长寿,继续和峰高的表叔、远在台湾的天冥舅婆保持着书信往来。奶奶寄给峰高和台湾亲人的每一封信,都要念给我听,一个家庭的文脉在我奶奶的潜移默化中稳定了下来。奶奶作为从旧时代走到新时代的女性,把独立之思想和自由之精神,在书信里漫卷。我也看到了文学的黄金和思想的火焰,在书信里延伸。
2003年12月,我的奶奶在长寿病逝。2006年,我表叔的母亲,我的大姑婆,在峰高与世长辞,我血脉中的上游终归靠岸。但年轻一代,把老一代的“重亲情,知礼仪”的家风延续了下来。我奶奶每一次带我回峰高的往事,都被我记录了下来,一起记录的,还有峰高的变迁。
2018年的一天,我一早去荣昌出差,忙完已是下午,我准备到峰高拐一个弯,去看看我的表叔。我在县城打了个电话给表叔,说我半个小时之后就到峰高去看他。表叔接到电话,说马上到路边接我,我让他不要出门,我自己会导航过去。
因我开车很慢,也不熟悉路,我从县城到峰高,开了四十分钟。到了峰高,我看到路口一个熟悉的身影,打着雨伞,裤腿上沾了泥巴,那是我的表叔。我心里一阵酸楚和感动,“表叔!”我把车停下来,打开车窗大喊了一声。表叔见到我,朝我笑,“谁叫你出来的,你都把衣服打湿了。”“没事,我接到电话,很高兴,我就出来了。”我这才知道,我的表叔在路边,等了我四十分钟。表叔举着雨伞,望着一辆又一辆车从他身边开走,心里期盼有一辆车能为他停下来。这份亲情的守候与停留,让我想到了我的奶奶和父亲。
我在北碚读大学的时候,我每次回家,奶奶总会站在路边望眼欲穿,别人问她,“邓老师,你等谁啊?”我奶奶高兴地说,“我的孙女今天要回来,我等她回家。”可是每次我看到奶奶拄着拐杖望着远方,就很心疼,我抱怨她不应该在路边等。当年的我,无法理解奶奶的那一颗迫切想见孙女的心。我的父亲也是如此,只要我把车开上了长寿的高速,我打电话给他,他就会急匆匆地走到家属区门口等我。后来我回去就不打电话给他了,直接回家,他却怨我,你怎么不事先打个电话回来,我好出去接你嘛。
见到表叔,他依然把他最拿手的“猪儿粑”蒸给我吃。他还很自豪地说,现在荣昌的高铁很方便,家里到高铁站走路只需十五分钟,城市的快速发展让荣昌到长寿,不再山重水复。以前辗转各个交通工具,需要一天的行程,如今两三个小时就能抵达。现在表叔住的房子,是在镇上买的商品房,农村的土屋虽已斑驳不堪,但表叔经常回去居住。他说,房子要有人气才好,他要把老屋保留下来,那里有几代人共同的回忆,也是我和奶奶曾住过的地方,更是我精神上的根脉——一条铁路从屋旁穿过,冬天蒲儿根,春天三角梅,夏天荷花开,知了在黄葛树上对歌,太阳在屋前的小河边刺绣……
荣昌的快速发展让我不再像七岁那年坐慢吞吞的火车回去,它的提速让我有归心似箭的感觉。但从前的慢,是时光的影像,已镌刻于我的脑海。我在“慢与快”中,提炼出荣昌的小。小而美的荣昌于我,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像奶奶一样寄一封家书或写一张明信片回故乡,上面贴的邮票是思念与牵挂,乡情与乡恋。
【作者简介】
冯琳,女,重庆市作协会员,有文章散见《星星》《散文诗》《中国诗人》《重庆日报》等媒体,有散文作品入选重庆中学生语文教辅材料。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