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鸿昌
说起故乡,总会有一种思念不尽、缠绵不断的情结,让人牵肠挂肚。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故乡情缘吧。
我虽出生在重庆渝中区,但荣昌始终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是我祖祖辈辈曾经生活的地方,是我的根。因此,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对荣昌多了几分关注,总想为故乡的发展尽一份心、献一份力。数十年过去了,依然有很多与荣昌相关的陈年往事,至今还清晰地储存在我的记忆中。
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庆法制报》创刊,我受命出任总编辑,时常看到荣昌政法部门通讯员发来的新闻稿件,感觉这些鲜活的报道,既展示了故乡政法干警的智慧和奉献,又宣传了他们工作的新业绩、新经验。同时,也让我洞察到当地政法部门活跃着一批具备较高新闻业务素质的采写人员。后来,报社工作为了向基层延伸,经过调研论证后,《重庆法制报》第一个记者站在荣昌诞生了。
在隆重而简朴的记者站授牌授印仪式上,荣昌党政主要和分管领导,及政法四长和相关部门的同志都莅临成立大会。后来的实事证明,荣昌记者站同市内当时其他记者站相比,无论新闻采写发用稿件的数量、质量,还是报纸在该区域的发行量和经宣成效,都在全市领先,为活跃法制宣传,促进依法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90年代初,我已调任市委政法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宣传处长并兼任《治安与治理》杂志执行主编。时处第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期间,各区县纷纷调整并刷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1996年底,荣昌推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配套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四、五、七系统工程”,引起了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办领导的高度关注。这一系统工程的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也成为我们研究室和杂志编辑部需要进行调研和组织宣传的重点。
于是,我们采取派编辑、记者实地调研采写,与当地通讯员约稿等方式,不断跟进该工程实施的进展情况,研究需要完善和改进的问题,除在《重庆政法》内参上推送了荣昌的“工程”经验外,还在《治安与治理》杂志上每月刊发这方面的信息。一时间,这个“工程”成了全市综治工作的一张新名片,各区县特别是已移交重庆代管的万、涪、黔的政法综治领导纷纷带队赴荣昌学习取经,一股新的强化综治工作的热潮在全市铺展开来。此后,荣昌在“工程”效应的基础上,各项政法业务指标及安全感调查逐年创新高,综治工作在全市每年的考评中也稳居先进行业。
除此之外,还有当年在荣昌对农村专业户出台的依法保护措施、政法工作与企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困难企业如何抓好综治工作、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怎么抓、甘在华烈士的英雄事迹和综治“模范乡镇(单位)”的培育、申报、成效巩固等专题,我们都与荣昌政法界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一道,组织了有高度、有热度、有深度的系列宣传报道,多角度、全方位助力荣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
现在,我已退休十多年,但有关荣昌的信息,我还是十分关注的。衷心祝愿荣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脱颖而出,把我的故乡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作者简介】
吴鸿昌,男,现年73岁,曾任市司法局宣教处处长、《重庆法制报》总编辑、市委政法委研究室主任、宣传处长并兼任《治安与治理》杂志执行主编、四川法制记协常务理事。曾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新闻和报告文学、理论文章近100万字。撰写的长篇通讯《白骨鸣冤》曾入选《刑事侦查案例选》第二集和《当代奇案评点》人与法丛书(下);报告文学《苦果》一文曾入选《中国报刊文艺编辑作品精选》丛书纪实文学卷;理论文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的社会治安问题》曾入选《实践与探索论文集》第二卷;多次在全国及省市级法制新闻评选中获得奖项。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