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飘红

【荣昌有文化】盘龙镇大建社区:客家古村 桑梓情深(上)

编辑: 荣昌数据迁移 2022-02-24 09:55:43


盘龙镇是全市最大的“客家方言岛”,大建社区则为该镇客家人较为集中居住的村落之一。近日,记者走进大建社区,去探寻客家文化的魅力。

客家古村 前世今生

据史志和文献记载,盘龙镇大建社区的客家人主要是在明清时期迁徙而定居下来的移民群体后裔。

明末清初,整个四川地区罹遭兵祸时间近30年,百姓大量死亡或逃亡。康熙年间,清廷制定《人籍四川例》,规定“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各省贫工携带妻子人蜀开垦者准其人籍”。

在这些政策的激励下,四川邻近的湖广地区无地或少地农民纷纷扶老携幼,举家向四川盆地迁徙,而来自闽、粤、赣等省的客家人也在此时尾随湖广移民大军迁人四川。

定居盘龙的客家人的先祖,大多来自广东兴宁、长乐(现五华)、梅县等地,也有部分来自江西。

固守母语 兴养立教

“我们的祖先是两百多年前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迁入的……”在位于大建社区的客家文化特色学校里,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家辉正用客家话为学生讲述历史。

社区居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

“我们客家人留下了一句民谚,就是‘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我们教孩子们说客家话并了解客家人的发展历史,就是让孩子们记住祖先创业的艰苦和勤劳的精神。”李家辉说。

四川省客家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林万荣介绍:“‘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这里的‘祖宗言’,除了指客家话外,也指客家传统、客家精神、客家文化。客家人的祖先希望子孙后代不要忘记‘祖宗言’的同时,还能将它发扬光大。”

如今,在大建社区,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三四岁的小孩,依然能够熟练地使用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客家话。在他们眼里,语言就是自己的命脉,就是自己的根。

客家话,不仅是一种语言的形成,更多的是客家人文化信仰的凝聚。

祖传书箱 崇文尚学

在大建社区,71岁的居民李言明家里保存着一只竹编箱,这只竹编箱跟随着李言明的先辈从广东龙川来到这里。

李言明向客家文化特色学校捐赠竹编箱

“箱子是我爷爷的爷爷教书时用来装书的箱子,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我爸爸去世前叮嘱我们千万不要弄丢了,要让子孙后代好好读书。”李言明说。

社区的客家文化特色学校建起后,李言明一直有个想法,想把这只竹编箱捐给学校。

李言明说:“箱子捐给学校,希望能让年轻人记住这个箱子的根,让后辈人知其根,不忘本,勤奋读书。”

客家人有着极强的寻根意识,他们深知,若想子孙后代能够在此繁衍生息,就要牢记人生出处。也正因为客家人对祖先的敬畏,使得大建社区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崇文尚学的民风。

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云红 祝晨智 张家超 通讯员 刘德庆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