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起,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支持下,宜兴、钦州、建水、荣昌四地陶瓷产区轮流举办中国四大名陶展,扛起弘扬中华陶瓷文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使命。后因黑陶、石湾陶、牙舟陶等纳入展览,故展会更名为中国四大名陶(4+N)陶瓷展。
6月13日—15日,第八届中国四大名陶(4+N)展由荣昌承办。两次办展,荣昌在展示名陶文化、共享发展机遇、培育匠心精神、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如何作为?荣昌陶历经多届展会有何受益?
本次展会中,记者采访了部分“见证”者,用他们亲身感受与经历寻求答案。
活态传承,文化根脉飞入寻常百姓家
6月13日上午,安富陶都多地上演“穿越”大戏——火神庙“窑王祭祀”仪式,窑工们肃立祭拜火神,祈愿事业顺利;陶宝古街,川剧变脸、龙狮起舞与高举窑王祭品的陶工窑工并肩巡游,还原往昔盛景;吉芬窑前,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刘吉芬带领匠人开窑祭拜,对时间与火表达敬畏、寄托开窑期许;鸦屿陶艺工作室,收徒仪式简洁庄重,再现入行的严谨肃穆……
“这就是现实版的历史文化课,先辈们的生存智慧太让人震撼了!”刚结束高考的江苏学子苗静,在人群中发出惊叹。陶瓷“发烧友”赖永凤则望着刚出窑的柴烧陶器赞道:“亲眼目睹‘红如枣、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巴渝十二品’出窑,才体会到荣昌柴烧技艺,让国家级非遗荣昌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真正奥秘!”
“活态传承千年传统、打造多个沉浸式体验场景,就是为了让人触摸到陶文化的精神内核,进而推动陶文化根脉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刘挺先后参加仪式、观看巡游,他赞许道:“两次办展,都吸引全国陶瓷精品云集、陶艺名家毕至,这就是认可荣昌陶文化底蕴、产业实力的具象体现!”
“文化场景再现,还能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区经济信息委负责人指向安陶小镇AAAA级景区介绍,近年来荣昌充分挖掘文化经济价值,与知名设计师、企业跨界合作,与景德镇陶瓷大学等20多家高校共建非遗研发中心,推动“中国陶风”沿“一带一路”远播海外,不断壮大荣昌陶产业:截至2024年底,全区已有陶瓷企业70余家、大师工作室100余个,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技艺融合,跨界革新激活创新基因
历届展会中,陶瓷技能大赛、陶瓷精品展都是重头戏,荣昌办展时还多维搭建舞台,以便陶艺界高尖精人才在切磋技艺、展示技能中跨界融合,激活创新基因。
陶瓷技能大赛现场,130多位陶艺精英“巅峰对决”。云南建水陶艺工匠高扬首次触碰荣昌陶泥,被其“软滑如绸、可塑性强”的特性吸引,决定放下从家乡带来的陶泥,转而用荣昌特色陶泥精心塑造了一只坭兴陶型“美女瓶”。
这样的跨产区的材质、技艺碰撞,并非个例——
陕西黑陶协会副秘书长王志刚,用极具难度的“亮、灰、黑”三色雕刻法,在烧制完成的黑陶上创作荣昌枇杷丰收图,“展示特色技法,就是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的工匠,探索在烧制好的荣昌陶器上雕刻创作,开辟‘荣昌陶+黑陶影雕’的全新陶艺赛道。”
重庆市级非遗传承人、区级工艺美术大师梁洪萍流连比赛现场学习:“多次学习互鉴,我们制作功夫茶杯时融合了宜兴的粘接技艺,市场反馈一片叫好。希望在这次又能带回新启发,助力荣昌陶技艺跨界革新。”
坚持创新理念办展,陶瓷精品展也不例外:2021年首度承办展会,荣昌便首创青少年陶艺展、产业研讨等板块,今年更提前将本地陶泥寄往三大名陶产区“隔空合作”,以最新的融合之姿与350件名陶一起“争奇斗艳”。
“从展出精品可见,传统技法传承活灵活现,装饰技艺涌现出不少符合时代审美和流行的元素,让人欣慰和骄傲,对陶产业未来充满期待。”年逾古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罗天锡在徒弟们的作品前久久驻足,“我们要接续借鉴他山之石开发新品,重振荣昌釉彩璀璨光芒!”
创新的沃土是人才汇聚。近年来,荣昌引进的宜兴、景德镇等陶瓷产地大师和院校学生来荣开展陶艺创作,已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26位、区级工艺美术师(民间工艺师)283名;安富千年陶艺古村落成功打造文旅综合体,带动2000余名村民端上“陶饭碗”,老技艺焕“新生”的创新实践,成为“全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
产业升级,从陶泥坊到全链生态跃迁
“这些酒坛过去只能在仓库和酒窖打转,没想到有登上国家艺术殿堂的一天!”名檀陶瓷行政经理王美兰在陶坛展区难抑激动。这家主产大型酒坛,常年为五粮液集团、贵州习酒、泸州老窖等知名酒企供货,成品实用却难登艺术展堂。
而本次展会,荣昌不仅新增企业酒坛(酒瓶)、景德镇和德化瓷器等产区优秀作品展区,更搭建陶坛(酒坛)产业对接会,为融合创新铺设通道,名檀陶瓷的手工堆花工艺坛、荣昌非遗元素白描素烧坛等新品,拥有了与四大名陶并肩亮相的机会。
同样收获惊喜的,还有永恒玻陶营销经理姜斌。由于企业重点服务茅台集团等知名酒企,亟需根据时代发展需求,与高端原材料供应商和优秀设计师合作。“好在政府嫁接纽带,我们才能在国家级平台寻求资源、学习环保低碳节能生产,以智能化、标准化生产新路从‘做容器’跃升为‘做艺术’,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荣昌推动产业融合之举,也同样收到外来客商赞许,宜宾酒企负责人伍生感慨:“行业协会权威专家、高校学者、领军企业家共同探讨,不断推动‘荣昌陶+’产品多维度呈现,让我感受到了荣昌陶产业融合发展的蓬勃生命力,与荣合作让人充满期待!”
伍生所见的陶酒共“酿”产业新“丰”景,只是荣昌陶从文化符号向产业集群转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荣昌一手抓陶文化传承、一手抓瓷产业升级,已构建起涵盖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建筑卫浴陶瓷、工业陶瓷的全产业链生态,被评为“重庆唯一陶瓷特色产业示范园”;陶酒产业融合发展中,创新打造出“荣昌1373”“桥头堡”“海棠红”等特色品牌,并延伸基酒酿造、器皿设计包装等产业链,酒产业产值已达20亿元。荣昌爆红“出圈”后,荣昌又巧引泼天流量赋能“酒+陶+文旅”产业联动发展,推动“荣昌造”各类产品曝光量、知名度、销售额大幅提升。
“未来,荣昌将用文化做‘釉’、以创新为‘窑’,‘烧’出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融互进的新气象,‘陶’出发展源动力。”展会闭幕交下会旗,区经济信息委负责人对本次展会的收获欣喜不已,“展会开启了‘AI+陶瓷’融合新起点,荣昌将继续坚持文化繁荣与产业升级,实施‘AI设计+3D打印’等科技赋能行动,以健全产业链、强化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的‘三链融合’之路,推动荣昌陶产业效率提升、流程再造、业态焕新,擦亮‘中国西部陶瓷之都’靓丽名片。”
融媒体中心记者 蒋坤红
记者手记:
“活态”陶展的“双轮驱动”启示
行走在第八届中国四大名陶(4+N)荣昌展现场,最大的感受,是荣昌陶文化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从博物馆的橱窗中走进现实,变成可感可触的真实演绎。
如火神庙祭祀、古街巡游等传承场景,让年轻学子惊叹、令陶瓷爱好者沉醉,印证了荣昌以沉浸式体验让文化走入人心。而文化根脉的延续,也悄然转化为产业动能——安陶小镇的打造、非遗研发中心的建立、海外市场的拓展——超50亿元产业产值背后,就是文化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荣昌陶产业的鲜活生命力,在展会的技能大赛、作品展与对接会等活动中也有体现:在荣昌陶上探索“影雕”新路、融合宜兴技艺赢得市场喝彩、酒坛从窖藏仓库昂然迈进艺术殿堂、酒瓶借展寻求智能升级路径……揭示出荣昌办展的深意:打通艺术与产业的任督二脉,以政府搭建平台、企业创新转型、多方协同的发展格局,推动陶器从单一产品向全产业链生态跃迁,并为未来“AI设计”“3D打印”等数智前景奠定坚实基础。
回顾展会,既有陶瓷产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又立体呈现了荣昌以文化为产业铸魂、产业为文化赋能“双轮驱动”,走出了“荣昌陶+”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相信以“活态”触动人心、以“跨界”作创新路径、以“融合”为产业跃迁添动力的荣昌陶产业发展实践,定能为更多传统产区转型带去新时代创新发展新启示。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