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飘红

【三农主播在行动】从集市到“云端” 林胖娃的猪肉“新卖法”

编辑: 张倩 2025-08-22 11:17:40
用 父子俩拍摄短视频

父子俩拍摄短视频

清晨四点多,广顺街道还沉浸在静谧中,高瓷村村民林年贵已经开着满载的三轮车从屠宰场归来,车上两头刚宰杀的白条猪还带着温热。

卸货、分割、挂肉,在自家店铺前,这位52岁的汉子动作麻利,丝毫看不出来,他是一个在某短视频平台拥有1.4万粉丝、已经发布600余条短视频,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三农主播”。他的账号名字也很实在——“林胖娃猪肉”。

林年贵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但他脑子活络,胆子也大。年轻时打过石头、做过建筑工、挖过煤,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23岁那年,当多数人还守着田地时,林年贵看准了卖猪肉的营生,“卖的第一头猪,就挣了200多元,而当时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才一百多元。”这“甜头”让他一头扎进了猪肉行当,一干就是近三十年。

那些年,他风里来雨里去,十里八乡收猪卖肉,靠着一股韧劲和“诚信守信、猪肉品质好”的口碑,积累了不少忠实客户,甚至有人开车专门来找他买肉。后来,他在广顺街道租了个店面,结束了奔波的日子。靠着这个肉铺,他养活了全家,供儿子林昌友上了大学,在村里盖起了小洋楼,买了小轿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近些年生意没那么好做了。“卖肉的铺子多了,竞争大,不少老主顾也搬去了城里。”林年贵坦言,生意好时,一天能卖完一头猪;但碰上天气热或者生意淡,猪肉卖不完,就得开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吆喝。“天热猪肉放不住,当天卖不完剩下的只能自家人吃。”这让他时常发愁。

转机出现在儿子林昌友身上。27岁的林昌友大学学的是计算机,毕业后在电商公司工作过一阵子,有互联网思维,也懂点短视频拍摄剪辑方法。看到父亲为生意犯难,他萌生了一个想法:用短视频给家里的生意做宣传。

“我又不识字,拍什么视频哟!话都不会说,拍出来让人看笑话。”林年贵一听就直摇头,非常抗拒。儿子林昌友耐心劝他:“爸,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拍短视频宣传又不花钱,试试总没坏处。您就像平时跟顾客介绍猪肉那样,怎么自然怎么说,网友就喜欢真实、接地气的。”

林年贵想想儿子说得有道理,勉强答应试试。第一次面对手机镜头,他紧张得磕磕巴巴,一句话要重复好几遍,看着自己笨拙的样子,他涨红了脸,又急又臊:“不拍了不拍了!搞这些有的没的能有多大用?”林昌友心里也委屈,但看着父亲常年起早贪黑的身影,还是心疼。他压下情绪:“没事爸,我们再试一下,就简单说两句。”看着儿子诚恳的眼神,林年贵心软了:“行,再来。”

最后,这条用手机拍摄剪辑、有些“粗糙”的短视频,就这样诞生了。但没想到,在亲戚朋友的分享帮助下,这条视频竟获得了上千个点赞,评论区更是热闹:“老板,你们店在哪,我要来买肉。”“排骨多少钱一斤?”“有没有荣昌猪?”林年贵又惊又喜:“嘿!这‘新科技’还真管用!”

这下林年贵拍视频的劲头足了,也更配合了。为了让父亲在视频里更有辨识度,林昌友还专门给他买了件印着大猪头图案的背心。随着粉丝量一点点增长,“林胖娃猪肉”的生意也肉眼可见地红火起来。

“以前一天卖一头猪,可能从早干到晚,现在客源打开了,一天卖两到三头猪,而且早上八点多就收摊,当然,其中有一半都是网上客人预定,我们送货上门。”林年贵对比着变化,高兴地表示,生意好了,自己还“轻松”,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拍短视频宣传这事,有干头”。

点开“林胖娃猪肉”,可以发现,大部分视频内容都很“直给”:预告明天卖什么猪(商品猪、土猪或荣昌猪),然后明码标价——“五花肉xx元,排骨xx元”。林年贵报出的价格,通常比市场价便宜一点。

林年贵对此有自己的想法——虽然短视频带来了客流,但生意长久的“秘诀”还是在于“物美价廉”。“我干了几十年,猪肉好不好,一眼就能看出来。我拿的货,品质绝对有保障。”林年贵拍着胸脯说。同时,因为销量大了,进货成本有了优势,他也能给顾客更实惠的价格。

谈起未来,这对父子没有宏大的蓝图。林年贵憨厚地笑笑:“和家人过好当下,好好卖猪肉,有空了琢磨琢磨怎么拍点更有意思的小视频。”林昌友在一旁点点头。对他们来说,短视频宣传这把“新式杀猪刀”,已经切切实实地帮他们斩开了市场的新天地,让这门传承了三十年的猪肉生意,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融媒体中心记者 屈婷

 

【 记者手记 】

初见林年贵父子时,两人正坐在自己宽大的院子里歇凉,背后是自家的小洋房和小轿车,生活的舒适安逸感迎面扑来。

老林没读过书,干了大半辈子体力活,靠一把杀猪刀、一副实诚心肠,撑起了一个家,供出了大学生儿子。当街边肉摊的生意被时代浪潮拍打得有些摇晃时,他本能地抗拒着那个小小的手机屏幕——那对他而言,是比磨刀更难的事。而屏幕那头涌来的询问和订单,像一束光,照亮了他曾以为的“瞎折腾”。

如今,短视频账号“林胖娃猪肉”里没有花哨的剪辑,只有明码标价和日复一日的坚持。老林的“生意经”其实很老派:几十年练就的眼力,保证肉质好;量大了,就便宜点卖。这朴素的道理,在“云端”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数字技术没有改变他们诚信为本的内核,而是让三十年的猪肉香飘更远。他们没什么宏大计划,只想把今天的肉卖好,把明天的视频拍得更有意思。这份扎根土地的实在,或许正是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三农主播”,能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的底气。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