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金色“龙形”烟花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5500米的山脊间绽放,这场自诩“致敬自然与东方文化”的“升龙”烟花秀,本想打造一场震撼人心的艺术盛宴,却因选址生态脆弱区,且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备受质疑,瞬间沦为网友口中“雪域高原的生态灾难”,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这场争议的发酵,来源于公众的“不沉默”:声声叩问,都是公众监督力量的彰显,更折射出大众环保意识的深刻觉醒。
公众的“不沉默”,远不止简单的“发声抗议”。
当“升龙”烟花秀裹挟“艺术创新”的光环传播时,广大网友没有被噱头迷惑,反而精准抛出“高原土壤能否承受燃放残渣?”“声光会不会惊扰当地生物?”等关键疑问。他们不再满足于“看个热闹”,而是主动查阅高原生态数据、了解当地物种习性,直指商业与艺术行为背后的生态隐患,演变为对生态风险的深度审视。
这份“不沉默”,更凝聚成推动问题解决的中坚力量。
随着社交媒体上质疑声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国家级媒体也赶赴现场调查报道,学界人士现身科普相关环境知识,倒逼当地政府成立调查组展开核查,在舆论的监督下,“如何补救”“如何预防”变成可落地、可看见的实际成效。
更深层次看,公众的“不沉默”正在悄然重塑行业与社会的生态伦理。
网友反复强调“反对以生态为代价的艺术”,这些理性的声音,是“绿水青山”理念的民间实践:无论创意多炫、流量多大,只要触碰生态底线,就会被公众“叫停”。这种压力,让生态保护从“政策要求”转变为行业主动考量,推动商业、艺术与自然真正走向共生,意味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跳出政策文本,成为全民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根本大计,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国家层面划定生态红线、完善环保法规、推动绿色发展,为公众环保行动搭建了坚实框架。公众的“不沉默”,正是对这份宏观引领最有力的呼应。
如今,“升龙”烟花早已熄灭,但留下的叩问余韵不减:只有公众愿意“不沉默”,生态才不会在喧嚣中“失语”。我们不必追求每次监督都有“高光式”的成果,但必须始终对生态保持敬畏与敏锐。毕竟,守护绿水青山,依靠的从来不是一时的关注热潮,而是公众与国家始终同行、共同守护生态底线的坚定信念与行动!
谭缘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